國家級教學名師,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現任中國民航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學術院長,天津理工大學公共項目與工程造價研究所(IPPCE)所長,中國重大工程技術走出去投資模式與管控智庫主席。國家發改委、財政部PPP咨詢雙庫專家,兼任教育部全國高校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全國高校工程管理與工程造價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曾擔任中國建設工程造價管理協會副理事長、天津市建設工程造價和招投標管理協會理事長。榮獲天津市勞動模范,曾擔任北京夏季奧運會火炬手等榮譽。尹貽林教授在工程造價咨詢產業界享有盛譽,是國內外投資管控領域著名學者,尤其在固定資產投資管控產學研合作方面做出重要貢獻。
一、解決工程造價糾紛應具備五大專業思維
造價工程師五大專業思維:經濟學思維、管理學思維、法律的思維、社會學思維、工程的思維。
——尹貽林教授
(一)經濟學思維
交付項目價值,為社會經濟系統提供高性價比的建筑產品,做建設項目的首席經濟學家。倡導雙贏或多贏機制,依靠BRM實現項目價值交付。
(二)管理學思維
由于裝配式建筑和數字孿生技術的發展,未來項目管理已經不是一次性工作,并失去單件性特征。為了提高建筑業生產效率,必須借助供應鏈管理理論。倡導IPD模式,實現利益相關者在項目價值交付的前提下實現自身價值最大化。
(三)社會學思維
在信任的基礎上引入“更加公平”的理念。更加公平則必須在合同中注入柔性,柔性即“再談判”,遵守合理風險分擔原則。
(四)法律的思維
引入法經濟學的理論,用經濟學闡述法律問題,法律不僅要保護公序良俗,還要討論其對社會經濟的促進和發展。法尊重約定,但法經濟學希望約定遵守國家規定,國家的規定是按照最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出發,可以有效抑制資本一昧逐利而忽略公共利益的弊端。
(五)工程的思維
科學是發現,技術是利用科學發現做成工具與規范,工程則是利用技術實現人類的愿望。因此,工程的思維就是實現的邏輯,造價工程師的工程思維就是可行性的實現。工程的思維既著力于項目成功又保證項目管理成功,投資人應保證服務提供商和承包人的基本利益,從而實現項目價值交付。
二、工程造價糾紛形成的機理
工程造價糾紛=承包商的二次報價+任一方無單方定價權。
——尹貽林教授
風險分擔與公平的矛盾:風險分擔體現在合同條款中,但是是否公平就是一個問題。中央提出“四更”,其中之一就是“更加公平”。更加公平就是要在合同中增加柔性,合同柔性的具體表現就是“再談判”,我稱之為“二次報價”的過程。
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為了避免工程造價糾紛出現,想盡了一切辦法,比如制定詳盡的計價辦法和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招標文件和合同范本、過程結算有關規定等,但效果不彰。為什么呢?
原因何在?主要原因就是標準施工招標文件和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等規范都賦予了承包商的二次報價權利。承包商投標報價,填寫了已標價工程量清單,這就是一次報價。一般來說,承包商在一次報價時出于競爭需要,報價都接近施工成本,也就是說比較合理。
承包商遇到變更、索賠、簽證和結算時,可以自主進行二次報價,由于失去了競爭壓力,承包商的二次報價普遍偏高,甚至于離譜。由于工程合同中有一條重要原則:任何一方無權單獨行使定價權,如果發承包雙方無法就二次報價達成一致,就構成糾紛。工程造價糾紛就這樣輕易地產生了!
二次報價:變更、調價和結算。二次報價是承包方的權利,因為沒有競爭,承包方可能報出高價。
我們的工程造價不可能由一方單獨決定,必須雙方協調一致后才能決定。以上兩條就形成了中國特色的工程造價糾紛的形成機理。
“工程造價糾紛=承包商的二次報價+任一方無單方定價權
三、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合同理論是解決工程造價糾紛的關鍵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合同理論是解決工程造價糾紛的關鍵。
——尹貽林教授
處理好合同的約定與規定的矛盾:現階段按規定約定工程造價是中國特色合同法律制度的基本內容。不按規定約定的合同有效性,有規定為什么還要約定?
在工程項目管理實踐中,發包人為了規避風險,合同中約定的內容與《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強制性條文的規定不符,由此引發的爭議層出不窮。這類爭議的焦點在于約定優先還是規定優先,司法審理及合同仲裁實踐的結果表明,按規定約定工程造價是防止此類爭議的有效手段,是適應中國現階段市場環境的次優方案。
雖違反13版《清單計價規范》的規定不能導致合同無效或者該合同條款無效,但并不意味著違背13版《清單計價規范》規定的做法就是正確的。司法審理及合同仲裁實踐的結果表明,發承包雙方在沒有充分的法律依據去支撐各自觀點且爭議案件無法判決的情況下,和解是解決此類問題的最佳方式。
自由主義經濟學家認為理論上的完全競爭能夠導致帕累托最優,從而推動自由市場實現有效的資源配置,“看不見的手“推動下的自由競爭能夠達成完全理性的經濟現實。此前提下的“自由約定”是解決工程建設問題的最優方案。
但是,存在著許多情況使市場達不到上述完全競爭的理想狀態。新古典綜合學派認為國家應對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進行適當干預,以實現既保證不出現蕭條也不至于產生過熱的通貨膨脹。在中國工程建設領域中信息不對稱情景下,對于風險與收益的不同偏好以及契約的不完備性均加劇了自由約定被濫用的可能,這往往引致紛爭迭起、交易成本陡增、生產效率下降,顯失公平的同時亦不利于發揮現實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
因此,自由約定應當是有所限制的,而治理與規制正是防治良方。在有限理性與不完全競爭基礎上的按規定約定,正是適應中國工程建設市場環境的次優方案!
四、解決工程造價糾紛堵點的關鍵措施
解決工程造價糾紛堵點的關鍵措施:
1.推行過程結算
2.承認“重新計量”原則
3.從量支付
4.承包商正確履行合同形成的工程量應予支付
5.解決固定總價與固定單價中固定與可調整的矛盾
——尹貽林教授
(一)推行過程結算
所謂施工過程價款結算與支付是指“結算工程量形成于歷次計量支付的累計”,“期中支付的價款應直接進入結算”。上述過程結算與“從量支付”原則相結合,就能減少結算糾紛并最終節省結算時間。目前貫徹落實“過程結算和支付”的最大障礙是《56號令》和《13清單計價規范》中的關于“承包商在報送竣工驗收報告的同時應報送竣工結算文件”的相關規定,未來重新修訂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時可能會刪除該項規定。
(二)承認“重新計量”原則
單價合同是“重新計量”合同,即工程量清單中標示的工程量只是投標參考不是結算依據。結算依據是“重新計量”即工程計量的工程量數據,這條原理已經被56號令和13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采用。
(三)從量支付
從量支付”原理,即每一個計量周期由承包商報量申請支付,業主或業主代表重新計量認可即可支付。重新計量為過程結算提供工作依據,從量支付為過程結算提供數據依據。
如果推動過程結算,就要承認“從量支付”原則。從量支付就是要在每個計量周期,按合同約定由承包商報工程量,業主或業主委托項目管理單位(全咨、監理或造價咨詢)“重新計量”,認可后即按程序支持進度結算款。
(四)承包商正確履行合同形成的工程量應予支付
正確履行合同包括:按圖施工,按規范施工,按指令施工。上述“三按”形成的工程量業主應予支付。按圖施?實現業主設計意圖 按規范施?保證施?質量 按指令施?應對狀態改變 上述“三按”形成的?程量業主應予以?付。
(五)解決固定總價與固定單價中固定與可調整的矛盾
固定的前提是承包商已經估計了風險并能容納這個風險,這個風險的范圍是時間邊界和物理邊界。